印媒議論:中國再次超過美國,成為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國,印度對華貿易赤字達850億美元

一家印度智庫認為,印度從中國進口的產品範圍廣泛,從高科技產品到低科技產品,這凸顯了印度各個領域工業能力的巨大差距。

連日來,“貿易赤字”成為印度國內輿論場的熱詞。印度《電線報》27日報道稱,中國再次超過美國,成為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國的同時,印度對華貿易赤字也達到了850億美元。印度總共超過2380億美元的赤字到底來自哪裡?對印度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印度該如何應對?引發印度各界密集討論。

這凸顯了印度各個領域工業能力的巨大差距。

連日來,“貿易赤字”成為印度國內輿論場的熱詞。印度《電線報》27日報道稱,中國再次超過美國,成為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國的同時,印度對華貿易赤字也達到了850億美元。印度總共超過2380億美元的赤字到底來自哪裡?對印度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印度該如何應對?引發印度各界密集討論。

印媒:十年,七次

(GTRI)本月早些時候發佈的數據,2023-2024財年,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印度與中國的雙邊貿易總額達到1184億美元,其中印度進口額增長3.24%,達到1018億美元。出口額增長8.7%,達到166.7億美元,貿易逆差擴大到850億美元。

印度《商業旗幟》26日援引的官方數據顯示,2023-2024年,印度與其十大貿易伙伴中的九個出現了貿易逆差,其中包括中國、俄羅斯、新加坡和韓國。印度《電線報》特意提到,雖然印度與中國雙邊貿易額不斷擴大,但是印度對華貿易逆差也在拉大。

一些印媒認為,從進出口來看,嚴重的貿易不平衡凸顯了印度對中國進口的嚴重依賴。中國仍主導印度市場,在過去十年,中國曾七次成為印度最大貿易伙伴。

印度《政治家》網站30日則刊文強調,在得出這些數字對印度經濟影響的結論之前,瞭解這些數字背後的複雜性至關重要。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對於像印度這樣的發展中經濟體來說,貿易逆差可能反映出對未來增長的戰略投資。從長遠來看,進口資本貨物、原材料和中間產品可以提高國內製造和出口能力。例如,印度從中國進口的電子元件、機械和化學品,這些對於印度蓬勃發展的科技和製藥行業至關重要。雖然這些赤字表明進口量很大,但它們也凸顯了印度經濟融入全球供應鏈,這可以提高生產力和促進經濟增長。

印度從中國進口的產品範圍廣泛

《印度教徒報》報道稱,新德里對中國依賴顯著上升的關鍵行業包括電子、電信和電氣、機械、化學品和醫藥、鋼鐵和賤金屬產品、塑料、紡織品和服裝、汽車、醫療、紙張、玻璃、船舶、飛機和其他類別。

根據GTRI的報告顯示,2023-2024年,印度商品進口總額為6772億美元,其中1018億美元來自中國。2023年4月至2024年1月期間,印度電子、電信和電氣產品領域的進口額最高,為678億美元,其中中國貢獻了261億美元。在機械領域,印度從中國進口額為190億美元,佔印度該領域進口額的39.6%。

該報告還稱,印度同期的化學藥品29.2%進口自中國。塑料及其相關物品的進口總額為185億美元,其中來自中國的進口額佔該領域進口總額的25.8%。

GTRI創始人斯里瓦斯塔瓦稱,有機化學品、API(活性藥物成分)和塑料等中間產品佔進口量的37%,表明印度這些行業迫切需要升級。消費品佔進口量的12%,而原材料佔不到1%。

“總體而言,印度從中國進口的產品範圍廣泛,從高科技產品到低科技產品,這凸顯了印度各個領域工業能力的巨大差距。”報告補充道。

斯里瓦斯塔瓦表示,印度政府和工業界必須評估並重新調整其進口戰略,培育更加多樣化和有彈性的供應鏈。這對降低經濟風險至關重要,而且對於減少對單一國家進口的依賴也至關重要。

印度“Tfipost”網站報道稱,從進口構成看,印度的依賴並不主要圍繞中國的消費品,而是對印度工業和製造業至關重要的中間產品和資本品。中國進口占印度進口總額的15%,其中中間產品和資本貨物佔很大一部分。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劉宗義在3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印度從中國進口了很多中間產品,經過加工後再出口到歐美為主的海外市場,印度對華貿易逆差是出於印度需要,解決了其經濟問題,印度在其中也是受益者。因此印度有必要正視逆差的原因,而沒有必要“盯著逆差不放”。

此外,他補充說,印度與中國經濟結構不同,互補性比較強,“造成貿易逆差是貿易結構決定的。”

“去風險化”將增加風險

印度政府一直尋求減少對中國進口的依賴,尤其是從中國進口的藥品。2020年印度發起的生產掛鉤激勵 (PLI) 計劃,挑選重點行業集中打造。印度當地分析機構ChemAnalyst稱,印度政府為參與PLI的企業提供高額補貼,旨在促進關鍵起始原料 (KSM)、藥物中間體和活性藥物成分 (API) 的國內生產。

《南華早報》稱,印度還希望通過簽署更多的自由貿易協定與中國“脫鉤”,大力激勵國內半導體和電動汽車等關鍵領域的製造能力,但是“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見效”。儘管印度極力試圖避免,官方數據依然顯示其對華貿易逆差仍在擴大。

據美國《外交學人》雜誌分析,早在2018 年,中國製造業生產的中間產品價值就超過了所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反映了中國廣泛融入全球價值鏈和強大的國內供應鏈。中國在中間產品製造業佔據主導地位,因此,即使成品是在其他地方生產的,也幾乎肯定包含“中國製造”的零部件。“降低依賴風險的舉措誤解了中國的製造業優勢”,《外交學人》評論稱,固有的不平衡依賴關係尚未得到糾正,因為當前的去風險努力只會導致供應鏈更加複雜,從而帶來更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文章連結: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716187

圖片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6811/793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