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造船產能自2009年以來持續出清,供給端緊張,新船價格上漲。據估計,2027年前產業彈性整體有限,產能將增加17%,重啟產能和擴大產能分別為6%/11%。

全球造船產能自2009年以來持續出清,伴隨全球運力進入新一輪更替週期,當下中、韓主流船廠產能已處於飽和狀態,產業處於良性、有序競爭狀態,造船業持續景氣。我們判斷2027年前造船業供給彈性整體有限,預計到2027年年底全球造船產能將在2022年的基礎上增加17%,其中重啟產能和擴建產能彈性分別為6%/11%,擴建主要為高附加價值增量船型大型LNG運輸船的產能。供給端持續緊張且缺乏彈性支撐新船價格不斷上漲,目前Clarksons新船價格指數為185點(本輪週期起點為125點),複盤過去三輪造船週期船價走勢,我們判斷本輪週期新船價格指數高點會將在240-250點,目前船價仍處於本輪上行週期中期位置。當前時點我們繼續堅定看好本輪造船景氣週期以及深度受益於本輪造船上行週期的細分產業鏈龍頭企業,維持船舶製造業「強於大市」評級。

全球造船產能持續出清,前十大船企佔據全球約80%市場。

根據Clarksons數據,2022年全球和中國造船產能分別約4000萬和1500萬CGT,較週期高點分別下降約44%和38%,同時隨著船舶大型化、高端化以及訂單批量化趨勢,新船訂單不斷朝向技術和生產能力更強的頭部船企集中,全球接單船廠(一年中至少接到1艘1000+GT船舶)數量由2007年高峰的768家下滑至2023年的192家,中國接單船廠數量由2007年的344家下滑至2023年的93家,全球前十大造船集團接單份額由2008年的40%+提升至2022年70%+。目前全球造船業進入新一輪景氣週期,中國和韓國主流船廠的產能已經處於飽和狀態,在手訂單排至2028年,當下造船業供給端持續緊張,新船價格不斷上漲。

 

重啟產能復產困難,產能擴充聚焦高附加價值增量船型大型LNG運輸船。

1)新產能可能性極低:由於2003-2007年造船業超級週期帶來的產能無序擴張,導致我國造船業在過去十多年時間內一直被定義為產能過剩型產業,同時受制於《長江保護法》以及土地、岸線資源核准限制,發改委自2009年以來幾乎沒有批過新船塢。

2)重啟產能難以復產:近年船價不斷上漲吸引部分閒置和破產產能重啟,根據Clarksons和國際船舶網數據,我們梳理了2021年至今全球造船重啟產能,共有14家船廠已經重啟或宣布將會重啟(中國12家、日本1家、韓國1家),合計產能共395萬CGT,但由於受制於我國造船業過剩產能的定位以及破產企業信用評級問題,融資和碼頭岸線資質審批是我國重啟船廠重新組織生產所面臨的難題,另外人口老化、從業人員凋零以及不斷攀升的勞動成本也導致韓、日船廠重啟極度謹慎,因此重啟產能的複產情況實際上遠沒有表觀測算樂觀。

3)產能擴張聚焦大型LNG運輸船:當前全球造船產能擴張主要在大型LNG運輸船這一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的增量船型,近年來大型LNG運輸船市場持續火熱,根據Clarksons數據,一艘17.4萬方LNG運輸船的市場價格由2021年的1.8億美元漲至2024Q1的2.65億美元,目前排產已至2028-2029年,產能持續緊張,是頭部船企競相角逐的市場, Clarksons預計全球大型LNG運輸船產能將由2023年70艘/年增加至2027年100艘/年,主要透過頭部船企以技改、搬遷等方式完成。

預計2027年前造船業供給彈性整體有限,船價仍有較大上行空間。

我們預計2027年年底全球造船產能將在2022年的基礎上增加17%,其中中國、韓國和其他地區產能彈性分別為10%/3%/4%,重啟產能和擴建產能彈性分別為6% /11%,其中擴建產能主要為高附加價值增量船型大型LNG運輸船產能。預計2028年後全球造船產能將隨著散裝貨船加速更替而出現較快擴張,這一船型總量大且技術難度較低,其建造更依賴勞動力以及原材料價格優勢,印度、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更有優勢的地區可望擴產承接。當下供給端硬約束決定船價易漲難跌,複盤過去三輪造船週期船價走勢,我們判斷本輪週期Clarksons新船價格指數高點會在240-250點,目前新船價格指數為185點(起點為125點),仍處於本輪上行週期中期位置。

 

投資策略:

整體來看,預計未來全球航運業脫碳政策法規將進一步趨嚴,疊加油輪、散裝貨船進入新一輪替換週期,甲醇、LNG、氨燃料等新能源動力換船需求將持續釋放,同時供給端硬約束決定船價仍有較大上行空間。我們判斷2024年隨著高價船訂單開始陸續交付,船舶係公司業績可望進入兌現期,2021年下半年以來形成的船價與鋼價剪刀差走勢可望逐步拓寬利潤空間,後續船舶系股價的催化因素主要為業績釋放、南北船合併進展以及央國企改革、中特估概念的持續加持。本輪週期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及船型高端化、大型化使得頭部船企受益明顯,我們看好兩條投資主線:1)受益於中國船舶製造業集中度不斷提升以及產品結構不斷高端化的船舶製造領域龍頭。 2)受惠於船配核心零件技術自主可控以及船舶大量交付帶來量、價彈性的產業鏈細分領域龍頭。

本文作者:刘海博、李越、陆竑、周荣炎,來源:中信证券研究,原文標題:《机械|全球造船业供给侧:供给硬约束,船价逐浪高》

文章連結: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715458

圖片連結:https://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12337acc-ed90-4d17-b6da-070ad97080f7